你的位置:爱游戏网站首页 > 新闻动态 > >1949年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最终去向,59人选择留在大陆,10人选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1949年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最终去向,59人选择留在大陆,10人选
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16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50

1949年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最终去向,59人选择留在大陆,10人选择去台湾,12人选择去海外。

1948年11月,随着中国战局的逐渐失控,蒋介石政府的崩溃似乎已经不可避免。然而,蒋介石并不愿轻易放弃,他仍然试图通过最后的努力来挽回局面,其中之一便是对知识分子的争夺。蒋介石深知,文化和学术界的支持将是未来政权的一个重要支柱,因此他启动了名为“抢救”的计划,试图将那些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带到台湾,以防止他们支持新兴的共产党政府。

蒋介石的“抢救”计划首先锁定了北大和清华等知名高校的教授。1948年11月13日,蒋介石指派了大员飞赴北平,特地找到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胡适。蒋介石极力劝说胡适南下,但胡适以正在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,婉拒了蒋的请求。

蒋介石并不气馁,次日便再次打电报给胡适,强调形势紧迫,必须尽快做出决定。甚至在此后,他还派专机飞赴北平,试图亲自“抢救”胡适。然而,在蒋介石的多番催促下,胡适终于决定离开北平,飞往南京。

与此同时,胡适面临着来自共产党方面的拉拢。共产党清楚地知道,胡适如果留在北平,将会对即将到来的政权变动产生重要影响。毛泽东通过胡适的朋友向其传达了保证,承诺只要胡适不与蒋介石合作,解放后将保留他的职位,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,并且给予他北京图书馆馆长的职务。

然而,胡适对于这些承诺并未完全信服。在经过几天的犹豫之后,胡适和一批学者,包括毛子水、钱思亮等人一同飞抵南京。蒋介石亲自接待了他们,并在官邸设宴款待。

不久之后,蒋介石的“抢救计划”进入第二阶段。1948年12月21日,梅贻琦、李书华、袁同礼等人从清华大学出发,飞往南京。蒋介石看似在学术界的争夺战中占了上风,但这场学术界的博弈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。

在这些学者中,有几位显然对蒋介石的拉拢感到不满,甚至对蒋政府的腐化与失败表示了深深的失望。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便是其中之一。张伯苓在1948年曾一时糊涂,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,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。

然而,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张伯苓便发现自己深陷一个腐败的体系之中,他的理想与蒋政府的现实背道而驰。于是,张伯苓决定辞去职务,回到重庆。

在此时,张伯苓收到了一封来自南开校友的信,这封信鼓励他留在大陆,表达了对张伯苓个人和学术事业的支持。信中提到了一句话:“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”,其中的“飞飞”指的正是周恩来。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与张伯苓关系甚好,最终决定留在大陆,而不是随着蒋介石的力量迁往台湾。

尽管蒋介石不断派遣使者,如张群和蒋经国等人多次前往劝说,张伯苓始终保持沉默,拒绝回应。即便蒋介石亲自登门再次劝告,提出各种优渥条件,张伯苓依旧未曾改变决定。1950年初,张伯苓前往北京,受到周恩来的热烈欢迎,进一步确认了他留在大陆的决心。

除了张伯苓,还有许多重要学者未能被蒋介石成功“抢救”。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便是其中之一。1949年,国民党通过杭立武多次前往吴有训家中,送去了大量金钱,希望吴有训能响应号召,赶往台湾。

然而,吴有训得知共产党地下党的行动后,迅速改变了住址并躲避了国民党特工的追捕。蒋介石政府的不甘心在吴有训的事情上尤为明显,在上海解放的当天,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还特意播放了几次吴有训的名字,要求他尽快前往厦门。然而,吴有训最终并未前往厦门,他在大陆继续了自己的学术工作。

与此同时,蒋介石的“抢救计划”还包括一些重量级的学者,如陈寅恪、茅以升和竺可桢等人。然而,这些人在接受蒋介石的拉拢时,始终未改变自己的立场。许多学者留在了大陆,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力量。

蒋介石的“抢救学人”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。虽然一些知名学者如胡适和梅贻琦等人最终选择了离开大陆,但绝大多数学者并未随蒋介石移居台湾。与此同时,大陆的科研设施和学术资源得以保存,这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。据统计,在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80多位院士中,超过60位选择留在了大陆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